2004年葛蒙梁教授在《中国老年学杂志》第04期发表了一篇“银屑病MHC易感基因研究进展”的学术论文,此篇论文对银屑病MHC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了MHC以外的易感基因位点,确定环境因子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危害全世界1-3%的人口,患者人数达1.45亿,中国大约有800-1000万患者,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银屑病具有顽固性,很难一次性根除,从而加重了银屑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银屑病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病受多种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广泛扫描,已确定了若干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之一,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区。银屑病的家族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报道约有15%~30%患者有家族史,中国有11%~20%。葛蒙梁教授团队收集了—寻常型银屑病北方(河北省)汉族人家系中20名家庭成员的资料,其中4人已亡故,6人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有5人(II-2、II-4、II-5、III-1、III-5)发病时年龄<40岁。1人(I-2)发病时年龄>40岁。对他们进行了外周雪DNA的提取和HLA等位基因特异性检测的方式。采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SSO)检测一北方家系中各成员HLA-A、B、DRBI位点的等位基因,探讨此PsV家系中可能存在的易感基因型及单倍型,并分析其易感基因型及单倍型携带者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从中看出获得性遗传易感因素本身并不足以引起银屑病的发病,环境因素作为一种激发因子在其发病及复发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以往的研究显示,各银屑病家系的易感点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它的发病可能涉及众多微效基因,因受外源因素共同影响,也可能与基因的外显不全或遗传性异质性相关。因此,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工作。研究银屑病发病的机制,降低其发病率、提高其有效治疗是葛蒙梁教授团队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