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主题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发表了题为《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的演讲。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传统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公司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自己的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普惠金融的定义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指用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包括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都是重点服务对象。然而,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大部分做普惠金融的机构都很难发挥出全力。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从而制约了普惠金融的推行。
首先,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尤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公司通过自身的生态建设,拥有了很多场景。大家都很清楚的是,像京东金融,大量的金融服务是在真实的生活消费场景和产业场景中实现,我们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
其次,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金融机构可以跟科技公司展开技术层面的合作,让科技公司的风控技术和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进行结合,就可以降低欺诈和信用风险。
第三,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可以在交易场景中嵌入金融服务,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让客户在交易场景中获得贷款,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当这种能力与金融机构进行连接,也将极大地降低金融机构的流程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