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王炳南副部长在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物联采购委 2018-10-30 14:41:28

来源:中物联采购委(ID:CFLP_SCM)


前言:2018年10月17日,商务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按照《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建函〔2018〕142号)要求,部署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


以下内容为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工作会议现场讲话实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现代供应链,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重要部署,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文件要求,动员部署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


刚才,上海市吴清副市长作了很好的发言,与会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做好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上海市和京东集团代表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试点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代表商务部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现代供应链工作的重要意义


供应链是生产与流通过程中,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商品仓储、物流配送和零售的商品生产、配送、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供应链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产业的发展、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信息技术的革命,供应链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建国69年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供应链发展的历史。在建国之初一穷二白基础上,我们建立起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重要目的就是打破西方国家封锁,保障供应链安全,形成自主可控的商品供应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既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国内市场,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也是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贡献全球制造25%的市场份额,世界500种重要工业品,中国有22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畅销全球、享誉世界。中国也是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的持续深化和细化,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供应链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供应链竞争与合作是影响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


第一,这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总体来看,我国重要资源能源、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长期受制于人。比如:重要能源方面,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接近40%,如果出现断油、断气的危险,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方面,一些“高精尖”的卡脖子技术和装备自给能力弱。有统计显示,我国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目前,集成电路是我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商品,2017年达到2600多亿美元,虽然国内加大集成电路投资,力求提高自给率,但制造集成电路的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和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领域,也有超过95%的关键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一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切断供应,不仅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甚至动摇整个产业根基。中兴通讯事件就是重要的警示。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国家供应链安全,美国在2012年就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将供应链上升到国家战略,把供应链安全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们需要把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和控制力,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推进能源资源、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第二,这是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的需要。


在全球供应链版图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源型国家分工明确,泾渭分明。从最终产品来看,飞机、精密设备、生物制药、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由发达国家生产;家电、服装、鞋帽、箱包等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生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主要由中东等资源型国家供给。从环节看,发达国家主要承担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获得高附加值;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担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创造就业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甘落后,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高铁、量子通信等部分领域居于核心位置。但作为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整体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赚取的是加工费、辛苦费,发达国家把控设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供应等环节,获得价值的“大头”。许多跨国公司没有投资并购一家中国公司,却通过主导供应链体系,掌握着一些中国公司的命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在现代供应链等6个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迫切需要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提高供应链的主导权和控制力,掌握关键资源、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下大力气从供应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移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全球供应链建设中努力打造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第三,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发展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效率,打通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协同和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对企业来说,发展现代供应链,有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特别是,新技术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供应链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达14.6%,比美国(7.5%)高7.1个百分点。2018年高德纳(Gartner)公司公布的供应链25强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入围。据测算,如果我国企业进行供应链优化,企业间物流成本每年节约近2万亿元,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15%-30%。部分城市现代供应链发展迅速,体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比如,深圳已有3200多家供应链服务企业,上海培育了一批整合产业链的资源配置型平台,汽车、钢铁、医药、消费品等行业供应链发展水平国内领先,2017年上海市139家重点供应链平台实现交易额1.88万亿。


二、准确把握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总体思路


国办《意见》下发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部分省市制定了实施意见,将供应链作为本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国家已将供应链管理服务确定为新的行业,在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单独列出,一些高校设置了供应链管理专业,全社会发展现代供应链的氛围逐步形成。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是《意见》明确的任务,由商务部等8家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按照审慎和优中选优原则,在114个城市和1359家企业申报基础上,随机抽取35名专家,封闭4天集中评审,形成了初步名单,经过集体审核和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55个试点城市和266家试点企业。这些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代表了我国供应链发展的总体水平。55个试点城市2017年GDP总量达到30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7%,既有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的大城市,也有定西、寿光、义乌等产业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中小城市。266家试点企业2017年营收总额达到13万亿元,涉及50多个细分行业,多种所有制,包括30余家大型央企、国企,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或其子公司,上百家上市企业,以及模式新颖,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


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一项全新工作,涉及一二三产各产业,起点高、涉及面广,开展试点工作要把握好总体思路,即“一个目标、六大任务”,力争形成“三项成果”。


(一)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试点的目标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要求,在若干关系国计民生、消费升级和战略新兴的重点产业,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一系列现代供应链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着力打造“五个一批”,即创新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技术和模式,构建一批整合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供应链平台,培育一批行业带动能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形成一批供应链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总结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二)重点完成六大任务。


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坚持创新与改革双轮驱动,坚持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内外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做好六个方面任务。


一是创新发展产业供应链。这是试点的重中之重,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农业、工业、流通业等领域,构建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解决一批行业“痛点”问题。在农业领域,对粮食、果蔬、肉、蛋、奶等保民生的重要产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化不够、标准化不足、信息化落后、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发展农业现代供应链,促进科学种植,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安全消费和绿色消费,特别是解决产销衔接问题,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在工业领域,发展工业现代供应链,全面打通产业上下游,提高制造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促进供需匹配,提高国际竞争力。比如,推动解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能耗过高、污染严重、国际话语权较弱等问题;家电、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普遍存在的制造智能化水平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生产附加值较低、品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流通领域,针对流通环节过多、成本较高、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流通与生产脱节等问题,创新发展流通现代供应链,推动流通与生产融合,线上线下融合,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服务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业体系的各个环节,推进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发展全要素、全环节、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支持和鼓励试点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积极布局全球供应链,实施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升全球竞争力。


四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促进体系。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加强全链条质量监管,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安全、诚信、优质、高效的服务。


五是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按照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提供安全通道,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成本相对较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六是探索供应链政府公共服务和治理新模式。以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加强监管为重点,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完善公共服务,宣传推广供应链思维、理念和技术,营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良好环境。


(三)构建“五大支撑”体系。


对于试点城市,工作重点是依托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构建支撑体系,为试点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一是科技支撑。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供应链科技创新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供应链前沿技术、基础软件、先进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二是标准支撑。推动制定供应链产品信息、数据采集、指标口径、交换接口、数据交易等关键共性标准,加强行业间数据信息标准的兼容,促进供应链数据高效传输和交互,提高行业供应链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是人才支撑。整合利用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相关行业协会等的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培养供应链专业人才。四是政策支撑。研究出台支持供应链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设立供应链创新产业投资基金等。五是公共服务支撑。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政府监管、公共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行业指数、经济运行、社会预警等指标体系,提供技术研发、政策信息、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


(四)提升“五化”水平。


对于试点企业,工作重点是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努力提升“五化”水平,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一是信息化。积极升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加强上下游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全链条的互联互通。二是智能化。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认知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技术和模式创新,逐步实现供应链协同全过程的数字呈现、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大力发展智慧供应链。三是标准化。带头制定供应链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和供应链服务标准化,提高上下游协同效率和水平。四是国际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供应链条向海外延伸,提高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五是绿色化。积极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环保产品、设备和设施,促进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供应链。


(五)形成“三项成果”。


一是宏观层面,形成我国供应链发展的国家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供应链发展,视供应链安全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我们希望通过试点实践探索形成中国供应链国家战略:既包括供应链发展战略,即发展现代供应链形成新增长点新动能,助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包括供应链安全战略,即促进重要能源资源、产品、技术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保障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二是中观层面,完善重点产业的供应链体系。我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制造中心,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在产业发展中,存在创新不足、供需错配、产能过剩、成本高效率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核心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共性问题。希望通过试点,以“完整高效”为目标,助力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推动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产融结合、供需匹配、优质高效、绿色低碳、全球布局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三是微观层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新模式。平台经济、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等已成为我国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亮点。希望通过这次试点,形成一批供应链发展的实践案例,上升为理论和规律性认识;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活跃的城市,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到2020年培育一大批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奠定基础。


三、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几点要求


(一)要提高站位,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各地要把试点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办《意见》的重要举措,把试点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统筹推进,研究推进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将供应链打造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机制,形成部门间的政策合力。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一项跨部门工作,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的横向协作,整合相关资源,形成部门合力。在国家层面,8部门建立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协调机制,召开了多次协调会议。有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牵头在省级层面成立试点协调机制,加强对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的指导,共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重大问题。试点城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要挂帅,加强对试点的指导,充分调动、统筹利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


(三)深入调研,进一步细化试点方案和举措。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问题出发,对标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领先企业,深刻了解所选择试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细化试点方案,明确目标和举措,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严要求推进试点工作,力求试出亮点、试出经验、试出成果。我们不要求试点城市全面开花,关键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特别是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合适的试点任务和方向,在有把握的领域争取有所突破。


(四)强化指导,建立试点动态调整机制。


参加试点是荣誉、更是责任。坚持“优中选优”和“严进严出”,坚决纠正只重“帽子”、不重效果的做法。商务部等部门将制定试点绩效评估标准,加强日常指导,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建立试点动态调整机制,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重大经营风险和试点推进不力的城市和企业,及时调整取消试点资格。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日常指导,及时了解、掌握试点进展,每季度报送工作进展。


(五)加强总结,及时复制推广先进经验模式。


试点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形成经验模式,及时复制推广。这次试点的周期是2年,要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总结边推广”,推动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各级商务部门要发现及时总结发现亮点,总结典型案例,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要加大探索力度,敢闯敢试敢拼,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同志们,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试点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供应链建设,为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中物联采购委(ID:CFLP_SCM)


相关推荐

——访众企安链CEO杨圣来源|贸易金融记者|张铭研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新年伊始,多省...
| 2022-03-21 17:20
文/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会务组2022年,供应链金融怎样积厚成势?积厚成势主要看两点:政策的支持力度、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正...
| 2022-02-17 11:24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于2022年2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将《国务院关...
| 2022-02-02 17:10
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的通...
| 2022-01-31 22:42
来源:发改委为进一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推动放宽市场准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
| 2022-01-27 18:08
各区金融工作部门,各商业保理公司,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对我市商业保理公司监督管理,促进商业保理行业健康发展,天津市地方金融...
| 2022-01-27 17:06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对“十四五&rd...
| 2022-01-25 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