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资本先行,还是声誉品牌先行?

经济日报 2018-03-09 15:37:30

对企业来说,“走出去”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外资企业“走出去”,通常是公共关系、声誉管理等软实力先行,中国企业“走出去”,则多是资本等硬实力先行。那么面对海外市场,企业应该是软实力先行还是硬实力先到呢?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实践证明,面对海外市场,企业软实力先行,各项事业发展事半功倍;软实力滞后,则事倍功半。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一般来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最先“走出去”的往往是资本和劳务服务,其次是产品,再次是技术。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通常是出现负面舆情后,企业才开始着手应对、开展正面宣传、打造品牌形象、践行社会责任。“走出去”的基本路径是“资本—服务—产品—技术—品牌形象—声誉管理”。


反观当前一些发展成熟的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业务过程中,路径与此恰恰相反。它们往往是公共关系和品牌先行,然后是产品和服务、投资建厂、卖技术和专利,最后再进行资本输出。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声誉管理先行的成功案例。


日本企业首先在中国进行大量社会公关活动。上世纪80年代,建设中日友好医院、组织中日3000名青年大联欢、建设中日友好林、结对建立中日友好城市等。


第二步则加大对品牌形象的投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日本企业的广告在我国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渠道频繁亮相,而且采取饥饿营销策略,品牌宣传声势巨大,在产品供应方面却供不应求。


第三步就是合资建厂、转卖技术。


第四步再进行资本输出。


日本企业“走出去”基本遵循着“公共关系—品牌—产品和服务—技术—资本”的路径。


客观地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做法还不够成熟。


2017年,我国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


但是,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大多先投资,最后再进行声誉管理工作,导致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印象不佳,通常是“大而不强”,无形中对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设置了障碍。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品牌声誉的重要性,意识到“走出去”,声誉管理先行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举步维艰、事倍功半。


加强与国际媒体的沟通


目前,西方国家的舆论基本上还是被金融时报、路透社、彭博等国际传媒集团掌控。如何与这些“国际主流媒体”保持有效的沟通关系,对企业的海外传播非常重要。应主动出击,以坦诚开放的姿态面对海外媒体,通过与国际媒体驻华代表处深入沟通,加深了解和交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其提供有效信息,组建起海外传播的“朋友圈”。


做好分区域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中国石化为例,前几年,中国石化作为国际田联的官方合作伙伴,制作了企业宣传片进行投放,内容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小清新”风格。这一风格的内容在欧美地区受到广泛好评,但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上,却没有得到认可。经研究发现,因为俄罗斯民族崇尚实力,通常更加注重企业的世界排名和经营业绩,“小清新”风格不对其“胃口”。


这个例子说明,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同一内容的传播效果大相径庭。“走出去”企业必须对目的地国的政治、经济和媒体环境进行研究,因地制宜制定有的放矢的精准传播策略。


充分利用新媒体


很多企业在新媒体发展初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认识必须转变。如今,海外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载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企业要及时适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积极发声。


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除了技术实力外,企业自身的文化实力也很重要。不少“走出去”的企业缺乏与海外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在文化方面的沟通,难以形成情感共振,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变。


弱化本国色彩强调造福当地


此外,通过观察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外资企业,我们发现,它们都在竭力弱化本国色彩,更多地强调要造福中国本地。


比如,韩国三星集团一直强调扎根中国,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表示在中国的使命就是要向中国人民转移知识,用技术造福中国人民;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一直以“以负责任的方式满足全球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者”自居。


这些跨国公司大都在展示自身的全球视野、开放胸怀,把解决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需求和困难作为自己的使命。“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更多贡献。


来源:经济日报、国资报告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渣打银行正积极寻求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连接器”,携手众多中国金融机构,共同为跨境特别是出海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
| 2024-11-09 21:39
浦发银行将“跨境金融”赛道作为贯彻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
| 2024-11-08 19:11
导读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企业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生力军。人民币目前已成为第五大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货币,但与中国...
| 2024-08-20 14:01
洗钱行为不仅侵蚀了金融系统的诚信,还助长了跨国犯罪和恐怖融资...
| 2024-07-29 16:48
自2024年5月起,经过将近2个月的对外宣传,以及企业自评材料的申报、专家评审环节后,2024中国跨境金融标杆企业&ld...
| 2024-07-11 22:16
中国人民大学、交通银行联合主办的《跨境人民币观察》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于2024年5月27日上午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
| 2024-05-28 14:19
——访浙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 万羊文 | 本刊记者 韩木瑶来源 | 《贸易金融》杂志202...
| 2024-05-21 20:04